县区先锋网站链接:
新时代新担当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新时代新担当

拿出实干作风定能重振“蚌埠雄风”

发布日期:2019-04-18 09:16来源:xianfeng 作者:xianfeng
[字体:  ] 打印本页

 

日新月异的开发区。《徐州日报》供图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扬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在徐州考察学习期间,通过与当地干部近距离接触,市党政代表团一行对徐州高质量发展背后的作风有了直观的感受,同时也触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依靠的是实干的作风,凭借的是优良的环境。

市委书记汪莹纯分析指出,我们与徐州市之间的差距有客观上的原因,但主要是主观上的因素;有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但主要是工作上的差距;有工作能力上的差距,但更多是工作作风上的差距。

项目推进快不快?发展环境优不优?服务企业实不实?

学习徐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闯劲,在工业强市的战场上、招商引资的竞争中、营商环境的打造上,面对建设两个中心的“时代考题”,人人是答题者,处处都是得分点。

实干作风——

应展现在工业强市的战场上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经济强。衡量一座城市中心首位度首先看经济首位度,经济首位度则主要看工业首位度。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一位徐州日报同行表示,徐州近些年的快速发展,源于在“取”“舍”之间找到了平衡。

老工业基地是不是“包袱”?关键看能不能解放思想、轻装上阵,把“包袱”变成资源。“要发展、要环保、要生态,就要提升产业结构,该舍弃的舍弃,该淘汰的淘汰,这是个爬坡过坎的过程。正是由于写好了产业转型这篇文章,徐州才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槃’”。徐州日报记者如是说。

“产业是飞机,平台是跑道,有了高标准的跑道,飞机才能顺利起飞。”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介绍,为了打造工业强市,围绕主攻方向和主导产业发展,徐州市不断做优做强开发区、高新区主阵地,提升综保区等开放平台,形成了功能健全、支撑有力的平台体系,有效吸引了集聚产业发展的高端资源要素。

正是由于突出了产业转型和平台打造,徐州市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推进煤、钢、水泥等行业去产能,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装备制造等8个产业规模均超过了千亿元,新兴产业占比达到了33.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8.7:44:47.3,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产业结构偏重、单一的状况。

“全神贯注干工作、心无旁骛抓落实。围绕产业转型,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头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考察中,当地一位干部这样形容徐州以实干作风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态度。

与徐州情况相似,蚌埠同样是老工业基地城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建设“两个中心”,关键靠工业、基础在工业。只有紧紧抓住工业经济这个中心,才能争先进位,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何抓工业,必须体现在具体的项目上。

项目是发展的重要引擎。实践充分证明,哪个地方项目建设抓得好、抓得实,哪个地方发展就有活力、有后劲。

就在不久前的3月27日,市委、市政府再次举行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总投资721.6亿元的68个项目集中开工,就是为了在全市上下形成以项目建设为己任,以项目论英雄,以项目论实绩的浓厚氛围。

项目定了干,一切手续我来办;项目开了工,一切服务我跟踪;项目投了产,一切困难我来管—— “三个一切”是一种服务理念,更是一个鲜明导向,那就是推动工作向项目发力、要素向项目聚集,以更实的作风、更优的服务,全力保障、全面推进项目建设!

实干作风——

需体现在招商引资的竞争中

如果说工业是加快建设“两个中心”的一号工程,那么招商引资是发展工业的一号工地。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蚌埠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龙头抓配套,围绕配套找龙头,围绕集群抓升级,聚焦打造两个千亿级产业链目标,2018年先后引进了六二八显示屏玻璃盖板、汉能移动能源产业园、海勤科技智能显示产品制造基地等主导产业项目,为我市打造千亿级“材料之都”提供了重要支撑。

成绩固然可喜。但是在徐州考察时,我们仍深切感受到了在招商上的差距与压力——2018年徐州引进的5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50个,而我市1亿元以上项目才248个。

今天的招商支撑明天的项目,今天的投资决定未来的发展。对比徐州,我们在招商上的差距,值得警醒与反思!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以及沿海发达地区转型升级,去年以来,我市招商线索、前来洽谈的项目增多,但受一些要素制约,一些项目落地难问题也比较突出,少数部门招商氛围不浓、谋划不深、效率不高。

反观徐州,已连续22年举办徐州经贸洽谈会。近三年,每年都举办国际服务外包大会、国际电商产业大会、国际物流大会等活动,市、县区基本都是每月有活动、每周有签约、每天有客商来访。这是氛围!

在产业链培育方面,徐州围绕徐工培育、招引配套企业300家,其中包括卡特彼勒等知名外资企业。另外,生物医药产业有上市公司3个,新能源产业有协鑫硅材料、中能硅业等作为支撑。这是谋划!

徐州目前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6个,已经形成竞相发展的格局,其中徐州中关村创新中心仅成立3年就引进企业300余家。这是效率!

氛围、谋划和效率,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都是作风。

招商永远没有捷径,都是“盯粘拼抢”磨出来的好项目。对比徐州干部在招商引资中体现出的百折不挠的拼抢精神,蚌埠不少干部明显存在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坚决纠正无为心态,真正“把蚌埠的事当成自家的事”,积极向客商展示我们的热情和扎实作风。

招商引资成功与否,首先要比拼的是精神斗志。如果硬要给招商找一条捷径,那就是聚焦产业深入谋划,实现精准招商。

从徐州招商经验来看,招商引资既要“铺天盖地”,又要“顶天立地”,既要引进产业链龙头企业,又要引进一批产业链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链集聚、集群发展效应。我们必须围绕硅基、生物基等主导产业,锁定目标企业,以“磨破嘴皮子、踏破脚底板”的精神一盯到底。

唯有如此,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项目信息、络绎不绝的客商考察和接踵而至的投资项目!

实干作风——

当呈现在营商环境的优化上

营商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

通过大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徐州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见面”覆盖率江苏省第一,央视《焦点访谈》也报道推广了徐州“不见面审批”的服务经验。

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参观考察时,该中心园林式、开放式、一站式的服务,让市党政代表团一行眼前一亮,而让我们更为印象深刻的,是中心工作人员对业务的熟悉。

环境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对比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人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个个能道出个所以然”,记者在日常的采访中,时常会遇到有些部门、有些干部“这个情况我们不了解”“这个不归我们管”“这个数据我们还没有统计”的“踢皮球”“甩包袱”式回答。试想,这样的情形如果出现在与客商的沟通中,他们会对蚌埠的环境作何评价?试问,这样的工作作风,如何担得起“两个中心”建设重任?

事实上,很多工作不是我们不会干、干不好,而是没有认真干、下决心干。比如,我市大力提倡并践行“三个一切”服务理念,着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集中精力、稳扎稳打、大胆改革,2018年蚌埠市营商环境监测调查得分全省第一,一举改变了我市营商环境相关指标相对落后的局面。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代表蚌埠形象。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大家共同营造和精心维护,全市上下,各行各业,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促成一个项目,也有可能错失一个企业。

尤其是全市各级干部,只有甘当企业发展的“店小二”,乐为企业成长的“服务员”,把企业发展的需求作为服务指南,把企业发展的短板作为发力重点,把企业面临的问题作为攻关课题,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及时服务,才能真正把服务做到企业急需处、做到企业家心坎上,让企业家安心经营、舒心创造、放心投资。

短短一天的考察,不足以探明徐州发展的所有“密码”,却更坚定了蚌埠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必胜信心。

时不我待,使命在肩!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推进“两个中心”建设,形势催人,挑战催人,使命催人!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进发,勇进者胜!

 

(蚌埠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