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先锋网站链接:
新时代新担当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新时代新担当

厘清发展思路方能闯出“蚌埠新路”

发布日期:2019-04-16 08:32来源:xianfeng 作者:xianfeng
[字体:  ] 打印本页

 20190416060703191_副本.jpg

美在彭城山水间。(《徐州日报》供图)

     编者按:
       在全市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火热开展之际,4月11日,蚌埠市党政代表团北上徐州学习考察,早出晚归,马不停蹄,一天的行程满满当当。这正是为了近距离感受徐州的发展变化,学习徐州的发展经验,并转化为蚌埠的发展动力。
       徐州经验怎么看?我们回来怎么干?对标中心找差距,立足自身勇担当。结合大讨论活动开展,本报策划推出“市党政代表团赴徐州考察学习启示”系列述评报道,分为三篇,分别是《厘清发展思路方能闯出“蚌埠新路”》《拉高目标定位才能提升“蚌埠地位”》《拿出实干作风定能重振“蚌埠雄风”》,透过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呈现徐州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激发我们加压奋进的昂扬斗志。今天推出首篇——《厘清发展思路方能闯出“蚌埠新路”》,敬请关注。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扬

       沿着京沪高铁北上,37分钟就可以到达徐州。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蚌埠徐州”,有114趟列车可供选择。
       同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同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同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甚至连车牌号都不约而同地被确定为“C”……找到蚌埠和徐州的相同点和相似处,并不是一件难事。
       但回顾这两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我们却总有慢半拍、差口气之感。
       “很震撼,有一种坐不住、脸红害臊的感觉。”一天的考察结束,面对徐州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代表团中,一位区委书记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跟徐州相比,我们慢在何处?差在哪里?又应当如何发力突破?
       市委书记汪莹纯总结指出,徐州市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争当一流的目标定位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转型发展
       如何抢抓时代机遇?

       徐州市抢抓国家政策机遇,转型发展步伐之快、成效之实,给蚌埠市党政代表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徐工集团是徐州的骄傲,也是制造业的典型代表。
       在徐工大吨位起重机生产基地,记者看到,车间外一台台重型机械顶天立地,车间内一个个智能装备高效运转……作为徐工集团板块中历史最悠久、最核心的企业,徐工重型已连续18年位居中国起重机行业第一位,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取得的成就,让市党政代表团颇为震撼。
       整机,整器,整车!这是多年以来压在蚌埠人心上的一块石头,更是蚌埠人不懈追求的梦想。
       “五大机”的辉煌能否再现,“蚌埠制造”的名片能否再次闪亮?徐工的转型标本,给我们带来了一套可借鉴的“标准答案”。
       “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心无旁骛的专注力,是两大关键要素。”谈起徐工的成功要诀,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轮式起重机细分市场不大,只能靠创新、靠产品取胜。“我们只要赚了钱,就投入研发,买更好的设备,引进更优秀的人才,对于研发有点儿‘着迷’。” 徐工重型负责人说。
        专注力不可缺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徐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正处于破产边缘,但公司仍专注于起重机行业,加大研发力度,为行业回暖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拉开了与同行的距离。
        而信息化则为徐工加速转型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围绕“主机+核心零部件”产业,徐工智能制造已在7个公司全面展开,并以徐工重型作为智能制造试点单位,全面打通了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检测、物流、营销、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提升。
        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在徐工重型参观考察期间,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徐工集团“一根筋”地坚持技术创新,上上下下充满着转型发展的拼劲、韧劲。而这,也正是徐州市发展思路与时俱进的最好注解。
       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转型,是市党政代表团在徐州考察期间听到最多的词语,也是让大家触动最大之处。
       在贾汪区,潘安湖采煤沉陷区整治工程让百年矿区变成“湖阔景美、绿树成荫、游人如织”的生态公园,成为徐州市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转变的缩影,提供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的典范;
       在云龙湖畔,随着徐州科技创新谷声名鹊起,国际知名科研院所纷纷慕名前来,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从产业引领到宜业宜居,一个徐州新地标正在快速形成和崛起;
       老城新城,大街小巷,代表团所到之处,卫生没有死角,车辆停放有序,绿化见缝插针,一改我们对徐州城市面貌的陈旧印象……
       透过徐州看蚌埠,实现老工业城市的成功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也是蚌埠发展的必由之路。
       再创辉煌
       如何找寻崛起之路?

       第一台空气压缩机、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冰箱……安徽工业多个出自蚌埠的“第一”及闻名全国的“五大机”,曾经让蚌埠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成为紧随“合老大”之后的“蚌老二”。
       对外推介蚌埠时,蚌埠人总喜欢如数家珍地把这些“第一”介绍给客商。但是这种如数家珍,却始终带着点遗憾,缺了点底气。
       说到遗憾,许多老蚌埠人都会回忆起“华阳”汽车曾经的辉煌。
       蚌埠华阳汽车制造厂的前身汽车配件厂是区属集体企业,1985年开始以手工方式组装生产“华阳”牌小面包车,售价2万多元,很快获得了市场认可,最红火的时候,年产量达到了600辆左右,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当时,华阳车畅销全国,出尽风头,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蚌埠华阳于1996年6月停产,生产资质也被转让。
       从敢为人先、到勇创辉煌、再到湮没无闻的,又何止“蚌埠华阳”一家?曾经的“第一”形成气候者少之又少,这,无疑戳痛了蚌埠人的记忆。
       这样的“蚌埠之痛”,固然有种种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开放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的主观原因。
       历史不能假设,可在那个市场经济方兴未艾的时代,如果有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如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如果……或许,借助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备的工业体系,蚌埠的“徐工”早已诞生。
        “徐工一个企业的营收已经突破千亿,而我们却仍然在努力打造千亿产业。”徐州的发展成就,让蚌埠市党政代表团连发赞叹。
        蚌埠发展,等不起,也慢不得!
       “面对差距,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自以为是,必须认清形势、奋起直追。”一位代表团成员对记者这样说。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说到底气,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城市、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蚌埠工业经历了快速发展、位次回落、负重爬坡、崛起赶超等阶段。工业是蚌埠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和精神所在,也是蚌埠加快建成“两个中心”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以体制机制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再度刷新世界纪录,彭寿荣获美国硅酸盐技术创新领袖奖及央企楷模,高纯氧化锆占全球市场份额55%。
       丰原集团全面掌握国际领先聚乳酸上下游产业生产技术,建成世界首条千吨级聚乳酸纤维生产线,维生素系列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25%,居世界第一……
       转型!正是玻璃设计院、丰原集团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这些骨干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蚌埠“创新之城 材料之都”初现雏形。
       转型!正是蚌埠的这种工业底蕴,塑造了蚌埠特有的城市气质,也为下一步蚌埠转型升级发展积蓄着力量。
       时代使命
       如何推进改革创新?

       今年3月21日,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全市工业强市暨招商引资推进大会,在全市上下进一步强化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的发展方向和工作导向。市委书记汪莹纯在会上强调,把工业作为加快建设“两个中心”的一号工程,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工业的一号工地。
       工业是首位工程,是头等大事!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推动资源向工业集中,服务向工业聚焦,政策向工业倾斜,让工业真正成为蚌埠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力军。
       打造工业强市,创新是蚌埠的鲜明特质,也是最宝贵、最具优势的基因。
       蚌埠科研院所众多,科教资源厚实,是安徽省科教资源第二大市,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电科40/41所、中国兵器214所等科研院所,聚集着成百上千的“最强大脑”。
       然而,这种创新优势在我市并未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尚未形成聚合效应。
       当前,科研院所改革正深入推进。我市的一些科研院所也在积极谋划体制机制改革。对蚌埠来说,我们固然拥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如何借力科研院所改革?我们必须创新思路,把加快工业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积极谋划重大创新项目,对接好、支持好、服务好科研院所改革,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就地产业化,避免重现 “为他人做嫁衣”的“华阳之痛”。
       在这方面,徐州江苏淮海科技城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科技城现有矿大科技园、徐州软件园、2.5产业园等十几个载体平台,形成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及孵化平台,并且借助中国矿业大学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使得矿大科技园成为江苏省唯一一家被科技部、教育部评为A类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而徐州软件园注入品牌资源,与中关村共建徐州创新中心,大力推广中关村在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项目运作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开启了采取公司号合作模式的先例,推动科技城税收实现快速增长。
       “华阳”的殷鉴不远,徐州的成功经验就在身边,何去何从?唯有改革创新。
       改革,改革!创新,创新!下好深化改革“先手棋”,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在工业强市的战场上,在招商引资的竞争中,在营商环境的打造上,都需要蚌埠以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去统一认识,去破解难题,去推动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工业强市的冲锋号角,面对建设“两个中心”声声战鼓,全市上下特别是党员和干部职工能否与时俱进,荡涤清除与新时代不相适应的陈腐观念、落后思想?能否咬定目标不放松,以敢为人先的闯劲和魄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这将决定着蚌埠的未来。
       学习借鉴徐州经验,不断厘清发展思路,努力闯出“蚌埠新路”。相信我们每个热爱蚌埠的人,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


       (蚌埠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