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先锋网站链接:
时政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时政要闻

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龚维斌

发布日期:2025-04-23 18:58来源:蚌埠先锋网 作者:先锋供稿员
[字体:  ] 打印本页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强调“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充分调动亿万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应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风险挑战,激发基层活力,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并对基层治理作出重要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形成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关键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的事办得好不好,关键也在基层党组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才能不断引领基层治理取得新成效。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二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向心力。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新活动,推进服务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三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配强领导班子,使整个班子和干部队伍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对基层干部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把热情关心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多为他们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工作基础薄弱的村工作,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四要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同时,把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与基层治理结合起来,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


  坚持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创造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的社会环境,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在高效服务中实现有效治理。解决民生难题、提高服务水平,首先要掌握真实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就需要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躬身实践中,增进群众感情、把准群众脉搏、精准服务群众,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把就业、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增强城乡社区服务能力,发挥好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搞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时,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延伸,向困难群众倾斜。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治理格局是指治理主体及其关系所形成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面对新变化新要求,单靠政府是干不了也干不好的,要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在农村,要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类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使各类组织各有其位、各司其职;在城市,要完善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格局,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群团组织是联系和团结更广泛社会力量的组织者,要接长手臂、形成链条,使大大小小的社会组织成为群团组织的二传手、三传手、四传手,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社会各领域,同时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挖掘服务资源,开展各种为民造福活动。


  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社会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才能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激发全社会活力。可以通过建立居民议事会制度、设立“小院议事厅”等方式,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水平。要加强法治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法治观念,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在农村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深化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要顺应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基层治理装上“千里眼”“顺风耳”的趋势,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加快政府大数据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建立基层网上服务站点,努力实现网上办、马上办,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对城乡基层运行形势和特点的研判,把握各类风险发生规律,洞察风险发展趋势,提高风险预测预警预防水平,增强风险治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升基层治理专业化水平。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枫桥经验”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成果和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实现自律和他律、刚性和柔性、治身和治心、人力和科技相统一,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一面旗帜。新征程上,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发展与稳定的动态平衡、良性互动。要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加大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完善和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预防和减少利益冲突,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办法,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弘扬“四下基层”精神,学习借鉴“浦江经验”,把党员、干部下访和群众上访结合起来,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同时,要提高领导干部应急处突能力。遇到突发事件要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敢于负责,关键时刻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果断处置。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安徽先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