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指出,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以优良作风保障高质量发展。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作风建设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韧劲,常抓不懈、久久为功,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
注重固本培元,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党性。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内化于心,作风外化于行。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改进作风,不能简单就事论事,而是要举一反三,透过作风看党性,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返璞归真、固本培元。一方面,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的高度政治认同,推动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另一方面,常态化开展作风教育,加强党性教育和实践历练,加强分层分类、同级同类专项警示教育,抓好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等重点对象的教育培训,在永葆清正廉洁政治本色中加强党性修养。
树牢宗旨意识,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根本性的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一宗旨体现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之中,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中,同时也必然体现在党的作风之中。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宗旨意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定不移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当前,要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多开展随机调研、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式调研,了解民情民意;要加大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社保等民生保障力度;要健全群众诉求即收即办机制,健全涉农联系服务机制,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六尺巷工作法”等有效方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
突出问题导向,进一步铲除“四风”问题土壤
“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的后果,就是浪费了有限资源,延误了各项工作,疏远了人民群众,败坏了党风政风,最终会严重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长期性、复杂性,纠治“四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必须坚持严的基调毫不动摇,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纠治“四风”,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要建立健全经常性发现和解决作风问题机制,常态化分析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持续深化整改整治,定期对整治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侵害群众利益、不担当不作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存在差距等突出问题进行“回头看”;要健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制度;要健全授权用权制权相统一、清晰透明可追溯的制度机制;要完善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制度机制,狠抓制度执行,以铁规矩锻造好作风。
保持高压态势,进一步推进正风肃纪反腐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风腐交织是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把正风肃纪反腐紧密结合、一体推进,严格执纪执法,保持高压态势,是新时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显著特点。因此,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醒,以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斗争到底。要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抓实党组织日常监督,常态化开展综合暗访督查,健全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提高监督穿透力和有效性。要加大风腐同查同治力度,建立重点对象、重点领域风腐问题分析研判机制,开展集中整治,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问题从严执纪,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压实各级党委(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各级纪委的监督责任,推动各级党委(党组)书记扛起第一责任人责任、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切实担负“一岗双责”,明确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管党治党责任,明确党员、干部的具体责任。要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督促其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通过正风肃纪反腐的新成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