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先锋网站链接:
防汛一线党旗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防汛一线党旗红

重建:灾后一道必修课

发布日期:2020-08-21 19:54来源:蚌埠先锋网
[字体:  ] 打印本页

   7月19日,我市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两天后的7月21日,防汛应急响应等级调整为Ⅱ级。7月25日,市防指宣布我市淮河干流沿线区域进入紧急防汛期。

  
  8月4日12时,我市防汛Ⅱ级应急响应降为Ⅲ级,8月7日12时再降为Ⅳ级,8月18日12时解除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在淮河流域汛情一急一缓、防汛应急响应一升一降之间,我市发生了一件必将载入史册的防汛大事件——7月24日17时40分,位于怀远境内的荆山湖行蓄洪区开闸行洪。经过不舍昼夜的96个小时行洪蓄洪,我市为淮河干流拦洪削峰分担了近4亿立方米的洪水压力。
  
  然而,甘愿舍小家保大家的荆山湖行蓄洪区的村镇百姓,却因此承受着自家田地、住房被洪水淹没、拖家带口举家转移的痛心与无奈。
  
  随着荆山湖退洪闸的开启和天气好转,行蓄洪区内被淹的房屋和土地开始一点点露出水面。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有序部署的灾后恢复重建行动。
  
  战汛情 洪水进了自家门
  
  入汛以来,淮河中游及以下河道洪水全线超警戒水位,蚌埠荆山湖行蓄洪区开闸分洪
  
  进入汛期,淮河流域汛情来势汹汹,又急又猛。
  
  数据显示,自6月10日以来,我市平均累计降水量590.8mm,蚌埠市区、怀远、固镇、五河累计降水量分别为628.4mm、536.2mm、582.5mm、616mm,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多64.4%、41.8%、48%、58.4%,最大日降水量152.7mm。淮河五河站水位最高达19.05m,超警戒水位1.05m,距保证水位仅差0.55m;浮山站水位最高达18.35m,超警戒水位1.05m,与保证水位仅差0.15m;淮河第一闸王家坝水位最高达29.75m,超保证水位0.45m。
  
  “虽然不是全流域汛情,但无论是水量还是水位,今夏淮河汛情都与2007年大抵相当,略小于2003年,但给水利人的感受却大不相同。”说这话的是市水利局党委委员、市防办副主任王业国,他告诉记者,在2007年之前,淮河流域每遇大汛,蚌埠段就“千疮百孔”,需要上千名甚至几千名官兵上大堤日夜守护,“今年就不一样,只需要安排少量人员在堤坝上来回巡防即可”。
  
  但是,在大灾大难面前,蚌埠有自己的情怀和担当。在上游来水持续迅猛、下游水位持续走高的危急情况下,蚌埠根据省防指《关于相机启用荆山湖行洪区的命令》要求,毅然决定于7月24日17时启用荆山湖行蓄洪区。
  
  行洪4亿立方米后的荆山湖,绿地变泽国。8月17日上午,记者站在淮北大堤白莲坡镇域确保堤上往坝内看,目之所及的大河湾地区,原本应该是郁郁葱葱的农田,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湖水”。经过20多天退洪期,那些漂移到“湖”边或圆或方的秸秆包逐渐露出水面,好似在向人们诉说:自己的领地很快就要回来了。
  
  姚山村村医何峰家的几十亩耕地,在这次行洪中全部被洪水淹没,三层楼房也被淹了一层多。被安置在姚山小学并承担安置点卫生防疫工作的他,近一个月来,时常走到离家很近的堤坝上眺望水势。“我家地势相对高一些,洪水已经退到很低了,再过些时日就可以回家了。”他说。
  
  与何峰一起并肩战斗的姚山村支部副书记杨传花的家,因为地势较低,被洪水全部淹没。家里的家具家电也没法像何峰家一样直接搬上二楼、三楼,而是全部打包送往“安全地带”,一家六口则挤到了镇里的兄弟家,12口人同吃同住已近一个月。眼见自家房子仍被洪水包围,没有归期,杨传花也只能用“舍小家保大家”这种大局观来抚慰一家人。
  
  在姚山小学集中安置的10户33人中,有一户将家里的床铺、衣柜和空调、冰洗等可以转移的家具家电,全部转移在一间音乐教室,算是过上了小日子。正忙着做午饭的大妈告诉记者,因家中人多物多,附近无亲友可以投靠,在别处也没有二套房,只有接受村镇安排,到安置点解全家燃眉之困。
  
  只是,搬家花钱找人,拆空调花钱找人,回头再搬回去还得花钱找人,这让大妈感到无比纠结。更让她纠结的是,今年午收在家的两三万斤小麦,因为行洪被迫全部卖掉,如今过去不到一个月,每斤就涨了一毛多钱,让她感到心痛:“原本想着屯在家里等价格上去点再卖,现在好了,啥也指望不上了,吃粮食还得自己花钱去买。”
  
  据了解,这次开闸行洪,影响了怀远县常坟镇、白莲坡镇、荆山镇以及高新区秦集、禹会区马城等镇约8.6万亩耕地,涉及21971户、99330人。
  
  来自怀远县8月17日的摸底数据显示,此次行洪让常坟镇4.5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包括玉米及高粱1.27万亩、大豆1.21万亩、莲藕及芡实0.93万亩、水稻0.92万亩、蔬菜瓜果大棚0.16万亩,受灾畜禽养殖户25户,经济损失约2.5亿元。白莲坡镇农作物受灾3.2万亩,经济损失约6300万元。除此之外,荆山湖行蓄洪区内道路水毁27条(段)约94.9公里,县乡村公路水毁13条(段)约65公里,累计有179根电杆和部分光缆被水浸泡。
  
  缓灾情 恢复重建抓得紧
  
  灾后重建“四启动一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实施方案将于近日出台
  
  在行洪区以内,以牺牲小我换取流域上下游几千万人口安全的百姓,承受着背井离乡的百般无奈和对田园生计被毁的万般不舍。
  
  在行洪区之外,受外河持续高水位顶托,五河县境内井头湖、柳沟湖和泗河里等多处洼地积涝成灾无法外排,处于淮河右岸的樵子涧水库泄洪渠也因淮河侧高水位顶托而无法泄洪。另有临北生产圩、毛滩圩和香北圩先后发生漫溢,牵连了1.31万亩耕地;围山、腰塘等7座水库出现渗水、溢洪道下游消能设施损毁、坝面排水沟损坏;10余座排涝泵站设备发生不同程度毁坏,多处桥梁、涵闸发生损毁……
  
  面对此情此景,市委、市政府将灾后恢复重建列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启动实施了水毁设施修复、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受灾农民和农业经营大户政策支持、防止因灾致贫返贫,巩固脱贫成果等工作。
  
  经摸排,全市公路路面水毁206.7公里,18处通信基站不同程度受灾,4处文物受灾,6户工业企业因内涝短期停产。截至8月17日,修复水毁路面153公里,其中国省道118公里水毁路面已全部抢修完成,农村公路已抢修35公里,荆山湖尚有110.5公里农村公路浸泡在水中,需在洪水退散后加以修复;修复受损通信基站13处、受灾文物3处;受灾企业基本恢复正常生产。
  
  由市农业农村局主导推进的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是当下饱受关注的焦点。水淹耕地还能不能种,种什么?农时还能不能抢得回,怎么抢?对于人们的这些疑问,昨天,市农业农村局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从作物生长的角度说,农时要靠抢,但在大灾面前却又急不来。今年全市需补改种面积15.98万亩,目前已退水6.78万亩,完成补改种4.46万亩,补改种面积占退水面积的65.78%。
  
  “农业能否稳产高产,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多年来,我们在应对大汛大旱方面,形成了提前防范早预警、成立专班早部署、做好保障早对接的机制,且行动迅速、落实有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今夏汛情发生以后,市农业农村局迅速制订了灾后农作物田管、灾后蔬菜生产管理、灾后动物疫病防控、灾后渔业生产恢复等系列技术指导意见,并发动全市380多名农技人员参与农业抗灾田管和改补种工作。
  
  五河县在外洪内涝致使全县秋粮作物遭受严重涝渍害,成灾6.58万亩、绝收2.6万亩的情况下,通过补改种最大限度降低了因灾造成的农业损失——
  
  五河县春华草业合作社在朱顶镇邱唐村流转了2400亩土地,今年夏播全部种植了青贮玉米,受多次强降雨影响,有近700亩玉米遭到水毁,7月底前退水后,急需补改种。合作社负责人柳法忠告诉记者,正当自己对补改种的作物品种类型和种子来源一筹莫展时,镇农技站站长刘守步闻讯来到合作社开展技术指导,并很快帮忙联系了种子经营企业,调配来生长周期短的青贮玉米品种用于补改种,“目前这700亩青贮玉米已经长出四五片叶了”。
  
  与春华草业合作社不同的是,该镇小柳村如元种植合作社水毁的200多亩玉米在8月10日后才完成退水,针对这种情况,农技人员则建议其改种生育期更短的小红豆。
  
  陈台村近2000亩大棚辣椒,也有800亩因水毁而绝收,县镇农技专家在7月20日水退后到现场察看,提出改种萝卜、青菜等速生蔬菜意见,目前已改种300亩,剩余500亩计划下个月改种大蒜、菠菜等季节性蔬菜。
  
  “截至目前,全县已补改种鲜食玉米、绿豆、蔬菜等生育期短的农作物1.02万亩,水稻、玉米、大豆等在地作物补追肥料84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107万亩次,实现了水退人进田绿。”五河县植保站曹炳宏说,全县还有淮河迎水面1.8万亩没有退水的地块,农技部门也已制订好补改种短季节性作物的技术方案,确保灾后农业恢复生产不留盲区和死角。
  
  市农业农村局也从护航农业生产的角度,通过对全市供种企业库存情况进行摸排,得知其中19家企业可提供绿豆种子12万公斤、玉米种子8.18万公斤、菜种0.23万公斤,还与五禾生态肥业公司、莱姆佳生物肥业公司等协调落实了补改种所需肥料2.5万吨,可以说,全市补改种所需各类种子、肥料已基本落实到位。
  
  抗大汛 城乡水利再谋划
  
  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原则,谋划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老天是旱是雨向来不由人,做好随时战天斗地的准备,特别是提前做好重大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准备,我们才能在天灾之年战而不乱,逢凶化吉。几位投身防汛抢险工作的受访人士均表示,蚌埠之所以成功经受住了今夏汛情考验,主要得益于一批加高的、巩固的治淮水利工程。
  
  在市应急局防汛抗旱科孟宪国眼里,今年汛期发挥最大效益的是2018年投建的淮干一般堤防黄苏段退建工程以及五河临北生产圩、毛滩圩、香北圩等。另有一批改扩建或新建的沿淮大型泵站的启用,也很好地解除了城市内涝之患。
  
  防灾减灾科石成好在民政系统工作了十几年,今年首次有了在汛期搭乘冲锋舟在淮河上巡防的经历。“别看淮河水位高得有点吓人,但蚌埠境内表现却一直平稳,不用像铜陵市区、枞阳那样死看硬守,真是不容易。”下了冲锋舟他这样感慨。
  
  土生土长的白莲坡人赵浩,已经有了三次开闸行洪的记忆。“印象里,以前每次行洪都是大阵仗,搬的搬,抬的抬,扛的扛,搬迁队伍像急行军,很长。现在不用炸坝行洪,闸口调度可防可控,举家转移的人口少了很多。”
  
  赵浩所说的闸口,也就是2004年开建、2006年竣工的荆山湖进、退洪闸。两闸的建成使用,大大改变了行洪区炸堤行洪难度大、效果差、进洪不可控制的局面。
  
  为了提高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减少洪涝带来的损失,我市在部署今年灾后重建工作时,将谋划推动城乡重大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大重点,建设内容主要涉及堤防建设、河道治理、湖泊治理、行洪区基础设施灾后重建与修复、大中型排涝泵站新建和技改以及大中型水闸和水库除险加固等方面。
  
  具体包括方邱湖堤防改建、淮北大堤改造提升、怀洪新河堤顶防汛道路提升、淮干一般堤防加戗改造、主城区淮河河道生态修复、天河湖平原水库、龙子湖清淤、天龙河连通等堤防建设、河道与湖泊治理、荆山湖行蓄洪区基础设施灾后恢复提升等行蓄洪区基础设施灾后重建与修复项目,以及北淝河泵站和下游本干河道清淤扩挖、涡河崩岸应急加固、鲍家沟河治理、独山河治理浍河右堤塌陷段堤防改线等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等38个项目,总估算投资约115亿元。
  
  而为了解决荆山湖行蓄洪区内百姓安全居住、生产生活与行蓄洪水矛盾,特别是“人”的安居问题,白莲坡镇于去年初启动了上桥村安置房项目,主要用于安置行蓄洪区内上百户姚山村村民。目前已经建成竣工64套,待搬迁补偿方案出炉后正式启动安置工作。“如果区内村庄全部迁出安置,今年89户村民房屋被水浸泡的事情将不再发生。”赵浩如是说。
  
  今年防汛压力相对较大的五河,在部署防汛工作的同时统筹谋划水利工程灾后重建项目,着重从洼地排涝能力、中小河流治理、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四个方面改善提高,并将其纳入“十四五”防汛薄弱环节建设重大项目规划中。
  
  受汛情影响较小的固镇,也开列了2020-2022三年水利设施建设清单,时刻紧绷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这根弦。
  
  据了解,我市谋划推动的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多已上报省水利厅,并同步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比如,已开始北淝河本干防洪排涝工程的招标设计,初步完成水系连通工程年度实施方案编制;天龙河水系连通工程计划今年9月份开工建设。淮河中游综合治理工程可研报告正在编制,计划年底前完成;天河湖平原水库工程和蚌埠市淮河主城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可研报告初稿已经完成。
  
  (蚌埠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