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市经开区设立20多年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8月12日,市委书记黄晓武到市经开区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并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市经开区近年来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自2021年托管范围变更以来,市经开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轻装上阵、敢于斗争,开启了“二次创业”新征程。三年来,全区上下集中力量抓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开发区“五大攻坚”行动,着力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大力推进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加快打造中国传感谷,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如今的市经开区,已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集聚高新技术企业4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达100%;在中国传感谷内集聚了智能传感器重点企业26家,初步实现了材料、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全产业链布局,今年上半年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2.7亿元;在全省开发区考核中,市经开区由2022年的108位上升至去年的18位,在省级开发区中排名第7。
从筚路蓝缕的拓荒时期到锐意进取的“二次创业”,从承担大量社会事务到聚焦经济主战场,市经开区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活力持续提升,势能更加强劲,正勇挑重担、争当先锋,加快走在全省省级开发区前列,奋力打造蚌埠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中国传感谷(无人机照片) 融媒体记者 刘晨 摄
构建新机制
深入实施“管委会+公司”改革
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作为经开区,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发展经济。”市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实施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攻坚行动,是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开发区面向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经历托管范围变更的市经开区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一改过往机制,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持续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推动开发区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模式转变,促进全区上下更加专注于经济发展主责主业,更加明晰管委会和下属平台公司的事权划分,更加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按照“管委会+公司”改革,如今的经开区管委会采取了“大部制、扁平化”管理,管委会在园区定位、规划、政策、资源配置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将信访、农业、社会事务等业务下沉,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
作为区建设发展的市场主体,临港建投集团发挥了市场化运作职能,主要提供筹融资、产业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安置房建设、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物业服务等。今年上半年,临港建投集团实现融资42.96亿元,为市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在推进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市经开区确立了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突出绩效考核,深化国企改革,通过调整组织架构、改组董事会、优化内控制度等举措,拓展开发建设、园区运营、基金管理、产业投资、施工承包等业务板块,由传统的融资平台向“投融资+开发建设+园区运营”的综合性平台公司加速转变。目前,市经开区还积极组建了新的市级国有公司蚌埠港城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实现平台公司业务发展全面提质升级。
面向市场,开放合作。在加快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市经开区还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和甬蚌合作机遇,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围绕智能传感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开展招商洽谈,今年已与宁波经开区、北仑区等围绕招商、教育、金融等互访交流10余次。今年以来,市经开区新签约长三角地区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3个,总投资17.82亿元。
培育新动能
加快推进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
隆霖科技新能源清洁设备生产基地、华安星辰环境监测设备及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安徽玖创高效净化系统成套设备制造、赢赛触控汽车3A车载玻璃及中控显示屏产业基地等37个亿元以上项目相继签约;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完成投资5.85亿元,总投资2亿元的万创物流园竣工投用,福瑞尚善产业园、富博科技产业园、大力熊、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临港科创园以及传感谷一期、二期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中国传感谷建成交付一期C区厂房11万平方米,正在序时推进一期B区及B5厂房、八寸线、园区公寓总计37.8万平方米的建设工作……
今年以来,市经开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一批好项目大项目纷至沓来,为全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作为全市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区,市经开区拥有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弗迪电池、芯动联科等一批龙头企业,聚集了大学科技园、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安徽省MEMS核心器件产业创新中心等众多研发平台,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
近年来,市经开区按照市委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树立了“加快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自主可控芯体最多、传感器种类最全、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目标,加快建设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中国传感谷。全区围绕智能传感器等主导产业,坚持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相结合,创新院地招商新模式,强化招商机制建设,成立智能传感、新材料及装备制造等6个招商小组,常态化外出招商引资。同时,紧紧扭住重大项目建设“牛鼻子”,系统谋划储备了一批示范性、引领性项目,定期加强调度,及时解决问题,推动签约项目快速落地投产。
更为关键的是,市经开区的企业和项目围绕主导产业高度集聚,“链主”企业、研发机构、上下游配套企业相互支撑,塑造了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今年,由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9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共同揭榜申报的“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成功获省科技厅立项,市经开区正组织申报国家级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企业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新兴产业孵化育成不断提速。
塑造新优势
全力以赴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中国传感谷内,今年刚刚成立的安徽北方华鑫智感科技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加快生产。该公司建设了品种类别涵盖最全、国产芯片配套最多的传感器产品体系,虽然才成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但年产能已经达到了1000万只以上,项目全部建成后,产能规模将达到8500万只每年。
与其同在中国传感谷的希磁科技,也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跑出了从开工到投产的“加速度”,并带动多家上下游企业落户蚌埠。
“落地快、服务优、条件好”,提到服务质效,落户市经开区的企业纷纷给出了这样的好评。良好的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市经开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朝这里集聚——
这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市经开区坚持将创优营商环境与纪检监察协作区联动,及时响应企业诉求,对全区93个重点企业及项目安排了50名包保干部,建立“清单+闭环”工作机制,上半年共协调解决企业诉求134余个。
这里设施齐全、配套完善。临港片区内,临港科创园、装配制造园、智能制造园一期、医疗器械园一期等加快建设,片区东西方向及南向通道全部打通,66.4万平方米的4859套安置房有序推进;中国传感谷内,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园区污水处理厂、表面处理中心等关键配套建设齐全,企业能够“拎包入驻”。
这里融资便利、活水充沛。市经开区在全省开发区中率先发放科创企业培育券,发放总额达1120万元。积极搭建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沟通桥梁,组织银行与区内企业对接,今年已向6家区内企业授信及放贷3129万元。积极构建“基金丛林”,发挥基金招引强链补链作用,目前已成功注册组建包括安徽国控临港、深赛智能传感器等6支基金,总规模42亿元。
“我们已经明确了发展方向,打下了坚实基础,汇聚了动能潜力。”市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经开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主要领导宣讲调研要求和市政府具体工作部署,勇挑重担、争当先锋,加快实施“五大攻坚”行动,以铁锤砸铁钉的精神扎实做好开发区各项工作,奋力推动市经开区从城市开发建设主力军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转型,加速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记者 顾楷 通讯员 王健)
(蚌埠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