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确的决策就像一把“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面对难题险局就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然而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一拍脑袋就做了决定,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衍生出一系列复杂棘手情况。向“拍脑袋”决策说不,秉持求实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全面权衡、科学决断,才能扎扎实实推进改革发展。
“拍脑袋”决策往往来源于作风上的不严不实,有的党员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高明,别人不行,不广泛听取意见,想一出是一出;有的一味迷信老路,闭门造车,不结合实际情况,搞教条主义那一套;有的平时学习不够,腹中空空,不做充分的调研,只能寄望于“灵光一现”……如此决策,很容易脱离轨道,无法造福人民,更阻碍事业发展。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科学正确的决策,绝非一个人或几个人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就能得到。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到任3个月走遍9个县,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带领闽东百姓摆脱贫困;焦裕禄靠一辆自行车、一双铁脚板跑遍兰考,摸清“三害”的具体情况,敲定科学合适的治理方法,让绿风扫尽黄沙暴。要想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就得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扑下身子向深处,把脚步延伸到楼宇商圈、田间地头、市井小巷,远近都去、好坏都看,一竿子插到底,把基层一线情况、人民群众需求捞上来。
众人拾柴火焰高。广开言路、开门纳谏,真心听取各方意见、不同声音,才能让决策更接近规律和真理。不同声音和意见建议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更多的认知视角、解决思路和方案选择,是完善决策的“灵丹妙药”。要畅通渠道,既在线下设置群众意见反馈箱、定期开展面对面问询交流,又开辟维护电话热线、网上留言板等线上方式,更加全面、及时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并不意味着照单全收,须对收集的意见建议加以甄别筛选,剔除其中不切实际、盲目性因素,保留吸收合理有用信息,对决策方案进行不断比选、不断修正,从而作出理性判断和精准抉择,让决策的目标和方向同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贯通起来。(费楠)
(安徽先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