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一步,可能踩空;慢半拍,就会错过。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人民负责。
快与慢的抉择,检验着干部的作风、能力与境界。然而现实中,个别干部在干事创业的“节拍器”前仍显失调。有的把政绩当百米冲刺,不顾财力、不管后续,一味追求“大手笔”“快成效”;有的以“稳”字遮丑,文件画圈、会议轮回,“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终寒了民心,也蚀了公信力。一快一慢看似反差,实则同源,本质上都背离了规律、淡忘了初心。
“快”要有据,抢抓窗口、抢占先机,不等不靠只争朝夕;“慢”要从容,尊重客观规律,精耕细作、夯实根基,稳中求进。快慢之间,不是折中,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宜快则快、宜慢则慢,寻求最优解。
寻求最优解,先要校准政绩观。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当有“等不得”的紧迫感,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遇机遇则果断出手,遇难题则迎难而上;推进项目建设,当有“急不得”的耐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不越发展阶段,甘做铺垫之事、甘抓未成之功。要坚持系统观念,把局部融入全局考量,把当前置于长远谋划,既算“显绩”账更算“潜绩”账。重大项目上马前,必察生态容量、算财政承受、听群众需求;改革举措出台前,必做风险评估、效能量化、制度衔接,做到谋定而后动、动则求必成。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寻求快慢之间的最优解,也离不开制度护航。要建立科学精准的校准机制,对急于求成的,以指标量化、刚性约束遏制“欲速则不达”的发展风险;对无限期拖延的,以限时督办、责任倒查杜绝“庸懒散拖”的消极作为。既让干部“敢快”不越矩、“善为”不冒进,也让干部“会慢”不松劲、“稳进”不躺平。
不疾不徐,方显真章;张弛有度,方得始终。时刻牢记“等不得,也急不得”,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与“消极躺平”的懈怠,方能在快慢有度、稳中求进中,交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异答卷。
(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