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干部开始将其视为提升效率的得力助手。从数据分析到民生服务,从政策研判到辅助决策,算法正以其高效、精准的特性,为传统工作模式注入新的生机活力。然而,若“凡事找AI”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束缚干事创业的想法。
事实上,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当前就有个别干部陷入了“算法依赖”的陷阱。有的用算法推演替代调查研究,看似提高了效率,却隔绝了社情民意;有的习惯性地将问题推给算法,认为既然AI能给出结论,便无需再费心思考;还有的将算法输出的内容奉若圭臬,仿佛想得再多、琢磨得再深,也不及数据模型给出的“标准答案”。凡此种种,都在潜移默化中助长了思维惰性,弱化了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算法的本质是工具,其价值在于辅助决策而非替代思考。如果一味追求算法呈现的“最优解”,而忽视现实情境的复杂性和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就可能在无形中让“数据参考”变成“数据决断”。特别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改革攻坚任务时,算法只能在给定的条件内推理求解,却无法替代人在复杂情境下的价值判断。因此,广大干部在拥抱算法的同时,也要驾驭好算法,既要善于通过算法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也要敢于在数据结论之外,拿出更具前瞻性的工作举措,确保算法始终服务于民。
算法的迭代升级永无止境,但干部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才是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根本依靠。在工作实践中,既要善于人机协同,利用算法精简事务、优化流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思考谋划、解决问题和创造性落实上,踏踏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真抓实干中成就事业;也要学会走出“数字围城”,经常性深入基层一线,去获取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体感温度,去倾听那些无法被录入数据库的群众心声,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唯有让脚底的泥土滋养决策的智慧,让丰富的一线实践不断校验算法的结论,才能使干部的想法始终保持敏锐与鲜活,让算法真正成为托举想法高飞的东风,而非禁锢思想活力的牢笼。(李然)
(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