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则公务员辞退处理公告引发社会关注。
10月16日,中共永州市零陵区委组织部(区公务员局)发布《辞退公告》,对公务员唐子辉因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作出辞退处理。10月26日,国家税务总局贵阳市观山湖区税务局发布《辞退公告》,对公务员曹洋以同样原因作出辞退处理。
一前一后两则公开通报,打破了公众对公务员岗位“铁饭碗”的惯有印象,释放出从严管理公务员队伍的强烈信号。
公务员是国家管理与社会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担负着具体行使公共权力,履行政府职能的使命,其素质与效能直接关系公共服务质量。曾几何时,在很多人看来,公务员岗位是“一朝进入,终身无忧,没有下岗风险”,这既不利于激发公务员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保持公务员队伍的生机活力。
权力与责任从来都是一体两面的,公务员岗位不是“避风港”,也不是“安乐窝”。任何岗位上的公务员都必须遵守工作纪律,不容懈怠,更不容无故旷工玩“失联”。违反了相关规定,就应受到相应处理。
总体来看,当前大多数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想干事、会干事、肯干事,但也应清醒看到,公务员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这样的人虽占比极小,但影响却很坏。
追根溯源,固然有少数公务员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出了问题,但也与公务员队伍日常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够有力有效有关。
公务员制度主要包括“进、管、出”三大核心环节。推进公务员队伍“能进能出”,尤其是对公务员作出辞退处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既是对那些只拿钱不干活的公务员的警示和敲打,更是提醒公务员主管单位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切实加强管理监督,打造过硬的公务员队伍。
平时考核是从严管理公务员队伍的有效手段。考核既是“指挥棒”又是“助推器”。积极开展公务员平时考核,对考核中发现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及时提醒和纠正,就能最大限度避免发展到作出辞退处理的严重情形。
推进公务员队伍“能进能出”,关键是强化公务员主管部门责任。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倒逼公务员主管部门从严管理监督,真正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尽可能让公务员少犯规、不掉队。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坚持从严要求和激励约束相结合,让规则“长牙齿”,让激励变“引擎”,推动公务员队伍“能进能出”成常态,就能源源不断激活公务员队伍“一池春水”。
(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