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一些干部有“惯例依赖症”:写材料套用往年模板,搞调研沿用固有方法,分任务延续传统摊派,形成了看似高效的路径依赖;有的干部在传帮带时习惯依照惯例讲“怎么做”,忽略了寻根溯源谈“为何做”;少数年轻干部习惯对惯例依葫芦画瓢,却不知工作依据为何,只学老套路,不想新办法。长此以往,工作将沦为机械的重复,创新的火花将不再闪烁。
凡事不加思考就“按惯例”,表面上是工作方法的固化,实际是思想的懈怠,是得过且过的心态取代了精益求精的追求,“做了”的形式主义掩盖了“做好”的实干精神。破除“惯例依赖症”,干部自身要下足“解剖麻雀”的功夫。接手一项工作,先追问三个问题:政策依据是什么?主要目标是什么?当前实际有何变化?写材料时多看“今年的工作重点有哪些新调整”,搞调研时多问“群众的需求较往年有何变化”,分任务时多想“这样布置是否科学合理”。唯有把工作的来龙去脉吃透,才能跳出惯例的窠臼,找到未来的最优解。导师传帮带不能止于教操作,更要讲透“背后理”,解释清楚开展工作的背景与意义,说明白设定流程的现实考量,分析好当前形势下的优化步骤。年轻干部请教不能满足于“抄作业”,要主动探根源,带着疑问学方法、结合实际思改进。
做好工作,既要有对“为什么做”的坚守,也要有对“怎么做更好”的探索。要既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深耕本职,也用“传统的火种”点燃“创新的火炬”,打破“一代传一代,代代守旧章”的循环,保持实干争先的毅力和开拓创新的锐气。(王兆远 陈永泽)
(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