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安徽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革命历史底蕴厚重,革命遗迹文物丰富。推动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的重要举措。
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研究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安徽革命文物数量多、分布广、延续时间长,全省68个革命老区县,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318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1万多件(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必须确保其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对红色资源要进行立法保护,以法治力量为本土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提供坚实保障;制定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红色资源调查认定办法,启动调查认定工作,全面摸清本地区红色资源的数量门类、保管保护、传承利用等基本情况;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等,实现数字化保护;推动党史、档案、高等院校等多方合作,共建学术交流平台,共享理论研究成果,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提供科研支撑。
创新表达形式,丰富传播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群众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信息接收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创新表达形式,丰富传播方式,将红色文化以更加生动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群众。要利用VR、AR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红色文化数字展馆、虚拟红色旅游线路等,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比如,可在合肥骆岗公园等大型场所打造红色文化元宇宙空间,运用全息投影重现“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支前民工”“百万雄师过大江”等场景,将抽象的历史事件转化为生动、立体的沉浸式体验。着力打造艺术精品,通过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影视作品,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深刻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借助音乐、舞蹈、戏剧艺术形式,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艺术化的表演,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借助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红色文化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效果进行精准分析,提供个性化的传播方案,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挖掘思政元素,构建育人体系。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开发红色教育课程体系,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中,通过讲述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文化场所,将场馆、遗址转化思政课实景课堂,打造场景育人新模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和红色文化的魅力。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推动“非遗工坊+红色IP”双向赋能,联合泾县宣纸、徽州木雕等传承人开发“红色徽印”系列文创,推出新四军布艺绘本、渡江英雄徽章盲盒等寓教于乐的红色文化产品。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加强鄂豫皖、长三角等区域联动,整合省市县红色资源,成立红色教育联盟,共建红色主题课程资源库。在高等院校试点设立红色美育专业方向,组建由党史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特级教师构成的跨领域导师团,让红色文化在课程开发、数字传播中实现代际传承,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深化文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促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还能提升旅游品质,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我们要加快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创新红色旅游产品打造体验式与互动式并重的旅游项目。比如,2023年,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的“初心如磐”皖西大别山红色基因之旅、“铿锵铁军”皖南红色沃土之旅等15条红色精品线路,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充分展示了全省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让广大游客亲身感受红色遗迹、红色文物、红色故事。同时,利用我省山川秀美优势,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有机结合,发展中医养生、康养民宿、露营基地等新业态,配套完善住宿、餐饮、出行等相关设施,形成红色记忆与绿水青山相融的精品线路,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另外,完善省市联动、区域联合、政企互动的市场开发机制,大力实施“引客入皖”行动,提升安徽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王敏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本文系省高校哲社科重点项目[2022AH050216]研究成果)
(安徽先锋网)